目 录
中外作家学者访谈
一位新移民作家的文学地图——叶周访谈录 叶 周 江少川 (1)
内外统一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及其路径——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邹建军 黎骄阳(11)
诺贝尔文学奖研究
游移不定的“自我”——解读安妮·埃尔诺的《一个女人》 魏欣怡(18)
约恩·福瑟《有人将至》中的房子意象研究 庄荣荣(25)
学术前沿:刀郎《罗刹海市》笔谈
主持人语 邹建军(28)
《罗刹海市》中的古典与现代 丁 萌(29)
共振、共鸣、共情——《罗刹海市》爆火的原因 黎骄阳(31)
刀郎《山歌寥哉》的立体性 卢建飞(33)
刀郎音乐的民间性 卢阳新(35)
《罗刹海市》中的多维艺术 沈欣婕(37)
《山歌寥哉》的民间特质 王冠含(39)
“在民间”:刀郎的音乐态度 王兴尧(41)
《山歌寥哉》:流行民歌的现代尝试 祝丰慧(43)
欧洲文学研究
《悠悠岁月》:女性视角下释己写他的群体共鸣 黄一诺 白晓荣 (45)
反抗与卑贱:论希斯克利夫的双面人生 李 唯 (49)
浅析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对抗关系中的形象嬗变 李 晴 (52)
约翰·韦恩诗歌中的商品拜物教冲击和伦理诉求 邹 越 陈 晞 (57)
从康拉德书信看其文学身份及影响 朱洪祥 (64)
文化的嬗变:从“书斋里的学者”到“实践学者”——论堂吉诃德形象的文化建构 段正芝 戴姗姗 (69)
瓦·拉斯普京作品中的生态美学观 杨爱华 (76)
“有”与“没有”之间——解读《李尔王》的存在哲学 章乔毓 (79)
美洲文学研究
围城与焦虑——文化资本视角下的《纯真年代》 徐 好 (82)
死亡、创伤与隐秘——海明威短篇小说中尼克的成长形象 步天松 (88)
《盲刺客》的“南安大略哥特”风格探析 唐姬霞 李诗颖 叶婉丽 (93)
从《虚构集》看博尔赫斯小说中的梦学特性 李宇舒 (98)
《薄如晨曦》中蒂图巴黑奴女巫身份认同研究 虞 璠(101)
亚洲文学研究
三岛由纪夫《金阁寺》中“朋友”的形象及作用分析 李奕璇(106)
守护与共生:上桥菜穗子《精灵守护者》论 宋文燕(109)
以舞蹈塑造木兰精神——芭蕾舞剧《花木兰》的戏剧性研究 吴羽洁 汪文君(115)
中国古代文学研究
与“自然”相拥的诗意栖居 阮 忠(120)
众里嫣然通一顾,人间颜色如尘土——品读《世说新语》中的女性形象 蒋慧想 张云云(127)
谈《西厢记》教学过程中对红娘形象的解读 马嘉璐(132)
从单元视域下看贬谪类诗词中作者情感倾向的共性 凌 榕(136)
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
回响于对话中的疗愈之声——论迟子建《喝汤的声音》中的对话关系 王 蕊 王永奇(140)
沈从文早期湘西小说中的地理景观 陈治宏(144)
技术、动物与人类——论《三体》中的技术符号隐喻与伦理反思 朱雯熙 潘梓涵(149)
于临界处转型:《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:中国留学生在美国(1900—1927)(第二版)》中的戏仿实践、
混合地带与性别重塑 王元江(152)
文学理论研究
学科演进与观念变迁:重审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观 张 珂(158)
英加登文学作品结构观的意向性分析 魏 汉(163)
如画美·风景媒介·感知风景:风景美学的研究转向 刘 佳(174)
比较文学研究
兴与隐:意象中的诗性智慧探寻 胡静思(178)
《吉尔伽美什》与《荷马史诗》生死观比较——从主人公与亡魂对谈出发 姜子瑜(181)
卡森·麦卡勒斯在中国——以译本为中心的考察(1979—2022) 陈 浩(185)
媒介控制下的拟态环境——回顾经典电影《楚门的世界》 任 静 侯 旭(190)
短视频时代主旋律影视传播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鲁婷婷 徐 菁 袁 帅(194)
16世纪英国幻想中的中国形象 周志国(201)
图书评论与研究综述
历史长河中的一架文学桥梁——评古远清《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》 徐洋博(205)
地理视野、理论创新与批评实践——读《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》 冯 莉(211)
写作意识的建构与实践——读《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》 黎骄阳(218)
琳恩·诺塔奇戏剧研究综述 李昕苗 孔 瑞(225)